回上層
現在位置 >> 首頁>>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>> 府城台灣第一
  儘管時序已經進入民國九十年,儘管台灣早已脫離清廷統治超過一百年,但是,台南人若談起台南,總還是自然而然的提到『咱府城』;說到台南人,則稱『咱府城鄉親』。而台諺『一府二鹿三艋舺』中的『一府』,指的就是『台灣府』,也就是台南。
  事實上,台灣開發雖然超過四百年,『台南』之名卻是要到一百多年前清末光緒年間才出現的。自從台灣進入清朝版圖後,康熙二十三年(一六八四年)設福建省台灣府在此,是全台灣最高的行政機關,直到光緒十三年(一八八七年)台灣建省,台灣地區逐設有三個府,『台灣府』轉設台中;原台灣府的所在地改稱『台南府』;北部增設『台北府』。惟不到十年,台灣即淪入日本統治,不再有府治的稱呼,所以至今如果有人提到『府城』,必然指的是台南,別人仍不致以為的是台北或台中。府城二字,像是台南的專利名稱了。
  因此,即使台南百年之前就已不是府城,但府城之說仍然深深的值根在每一個台南市民的腦海中,因為它代表了台南歷史最光煇的一頁,是每一個台南人都無法忘懷的。難怪二十多年前的台南市長蘇南成,要說台南人乃是『沒落的貴族』!
  好了,也許您會說,如果府城真的曾經這麼了不起,那就舉幾個例子來證明吧。這個專欄就是要每個月透過種種事例,告訴您台南有那些是台灣第一的。
 
  我們舉的第一個例子便是:台南曾經擁有台灣最大的城池。
  本來,台灣由於形勢險要,清廷原無建城之意,但在康熙六十年(一七二一年)朱一貴事件之後,為了加強府城的防衛,台灣鎮總兵藍廷珍的幕僚藍鼎元即曾建議建城。兩年之後,雍正元年(一七二三年),台灣知縣周鍾瑄以木柵建築了簡單的城池,周長二千六百六十二丈,有七座城門,但周長則減為二千五百二十多丈。府城的形狀,原先像是馬蹄形,現在則像是半圓形,西面為一直線,又面臨台江內海,所以有人稱之為『半月沉江』之勢。這項工程規模浩大,是府城當時最具規模的公共工程,一共花了十二萬四千多兩銀子,前後足足做了兩年半。
  到了道光十五年(一八三五年),因為東、西門城外發展得相當快速,也有不少人煙,所以地方人士多建議擴建外城,西面可增強海防,東面則可鞏固陸防,加建了拱乾、兌悅、奠坤、永康、東郭、仁和等六門。其後在同治年間先後發生了大地震、暴風雨,城垣崩毀嚴重,經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發起重修,於光緒元年(一八七五年)完成。這也是清代最後一次大修府城城垣。
  這時,府城的規模是,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多丈(超過八公里),比乾隆年間略長,高一丈八尺(約五點六公尺),頂寬一丈五尺(約四點六公尺),底寬二丈(約六公尺)。
 
由於台南是府城所在,所以城垣的規格都比較大,反觀鳳山城雖然在康熙六十一年就建了土城,比台南還早一年,但周長只有八百一十丈,高僅一丈三尺;諸羅城則更早,在康熙四十三年(一七○四年)就建了木柵城,但周長更短,只有六百八十丈而已,即使是後來改建土城,也只有七百九十五丈。
  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,在台北設台北府,所建的城垣至多也只有一千五百零六丈,比台南府城少了將近一半。
 

所以我們說,『府城台灣第一』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
撰文:詹伯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25期目錄:  番石榴 || 府城台灣第一 || 水果透視 || 看見與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