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上層
現在位置 >> 首頁>>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>> 認識枇杷
 
  認識枇杷
學名: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.
英名:Loquat
 
  概述:  
  枇杷為薔薇科枇杷屬常綠小喬木。枇杷一名詞,名見名醫別錄,言其果形恰似彈奏樂器琵琶。原產中國華南地區,台灣早期栽培種的在來種,是由中國大陸引進,經實生繁殖而成,果肉白而薄,果粒小,經濟價值小,栽培面積少。後由日本引入品質優良的大粒橙黃色果肉品種,在中北部試種頗為成功。又國產枇杷較中國大陸及日本之枇杷早,可外銷到日本及香港等地,因此栽培面積逐漸廣大,至民國71年栽培面積達二千多公頃,成為台灣經濟果樹之一。
 
  品種:  
  台灣目前栽培主要品種計有瑞穗、戶越等,以茂木栽培最多,田中次之,而楠、瑞穗、戶越等品種極少。
(1) 茂木:從日本引進的品種,是在日本長崎的茂木盯發現的品種,其果實呈長圓錐型,早生,果皮上密佈茸毛,附有果粉,果皮及果肉呈橙黃色,柔軟多汁,糖度可達12Brix,酸味少,果重約40克,種子數約2-3枚,是目前栽培最普遍的品種。
(2) 田中:此品種的葉片、果粒都比茂木較大,果實呈圓倒卵型,果窪大,果皮密佈茸毛,果皮、果肉均為橙黃色,果肉較薄,味稍酸,種子數多達3-5枚,較晚熟,此品種已逐漸改良淘汰,市面上較少見。
 
  繁殖:

高壓法
 

高壓法:6-8月高溫多雨季節,選取直立而發育充實的枝條,在離基部15公分左右用切接刀作環狀剝皮,將寬約3公分青綠色皮剝淨,再用已腐熟廄肥或水苔等媒介質包裹傷口,外覆以塑膠在後以塑膠繩紮緊上下兩端,並盡量使媒介質緊密包覆傷口並保持濕潤,約經3-4個月,可發根成苗。再經苗圃培育後,即可定植,若直接定植於園中,則需立支柱、剪葉、灌溉等作業悉心管理才能增加成活率。

 
  產期及產地:
  枇杷的產期以海拔高度差異來區別,高海拔400-800公尺,夏季日夜溫差大,養分容易蓄積,約在7-9月間形成花芽,於2月中旬至3月下旬採收,其果粒、品質佳。低海拔至平地,溫度較高,果實生長日數短,花器發育不完全,開花者授粉稍差,生產果粒較小,果肉硬而汁少,目前台灣中部之台中縣栽培面積產量最集中,其他依次為南投縣、苗栗、台東縣或零星分佈於各縣市。
 
  採收:
  枇杷成熟期的早晚,因氣候、地勢、土質及樹勢而不同,在同一果穗之果粒熟期亦不一致,因此,需依果實成熟度先後分次採收,如需長程運輸,則以果實8至9分熟為宜,以便運至市場剛好完熟,風味不受影響。從採收至包裝過程中,應小心撿去有病蟲害、班痕的果實,並避免果實被指甲、採收剪等器具刺傷,或觸及果面使茸毛脫落,而失去商品價值;再依果實大小,分為若干等級或子母箱包裝。
 
  功能:  
 

  成份:  
 

 
  選果:
 
台灣枇杷大多集中在三月上旬至四月上旬採收,也是吃枇杷最佳時機。而挑選時觀察外表,以枇杷果粒大而完整(無傷痕、病蟲害),色澤濃且均勻,果皮的茸毛及果粉完美,皮易剝離,果肉軟而多汁,酸甜而適口,食後無殘渣,且有清馥的風味感,是為高品質的枇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27期目錄:  認識枇杷 || 府城台灣第一 || 水果透視 || 看見與分享